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AI的5大“杀手”级应用 | 被淘汰的概率越来越高,普通人该如何应对?

AI的5大“杀手”级应用 | 被淘汰的概率越来越高,普通人该如何应对?

  • Post author:
  • Post category:AI
  • Post comments:0 Comments

AI(人工智能)引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席卷全球,极大提升人类生产力的同时,越来越多的领域被颠覆。大量的工作正逐渐被AI取代,普通人被淘汰的概率与日俱增。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应该如何应对?本文将为您展示重塑人类衣食住行的5大AI“杀手”级应用,并给出相应的应对建议,供您参考。

(本文的视频版请见本网站Youtube频道

1. 生成式AI

生成式AI(Generative AI)可以说是目前AI领域最具颠覆性的成果,以及使得AI进入大众视野的最直接的原因。从2022年11月30日,OpenAI的ChatGPT发布即爆火开始,生成式AI取得了迅猛的发展。一大批现象级的模型和工具纷纷涌现,例如GPT系列、MidJourney、Sora、Gemini等。如今,生成式AI不仅能生成文本,还能生成图像、视频、音频(所谓“多模态”)。

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和人机交互能力,使得生成式AI迅速成为语言翻译、撰写文章、设计图片或编辑视频的有力工具。过去,这些工作需要较高的专业技能,但借助生成式AI,普通人也能完成这些任务。技能门槛的降低使得诸如翻译、撰稿人、初级设计师和社交媒体内容编辑等职业面临被AI取代的风险。

另一个高收入的职业,程序员,目前也颇感压力。随着Copilot、ChatGPT等编程领域AI工具的突飞猛进,基于自然语言提示自动生成代码已逐渐成熟。英伟达CEO黄仁勋在2024年2月的世界政府峰会上就直言,“别再学编程,AI让每个人都是程序员”。谷歌CEO皮查伊(Sundar Pichai)在2024年12月谷歌全员大会上也表示,“谷歌超过25%的新代码是由AI生成”(虽然后来被自家员工爆料是吹牛),“已裁减10%高管职位”,“未来裁员还会继续”。

也难怪谷歌会如此紧张。ChatGPT的基础是Transformer神经网络,最早由谷歌提出。但OpenAI将其发扬光大,打造出了ChatGPT这个颠覆性的爆款产品,直刺谷歌的腹地——搜索领域。如果谷歌持续落后,未来被OpenAI取代的可能性不是没有。从这里也可以看出,AI模型固然重要,找到适合的应用场景并将其实现才更有价值。

ChatGPT还在进化。据报道,OpenAI已于2022年8月开始训练一个拥有125万亿参数的多模态模型,预计2027年完成训练,彼时模型(GPT-8)智商将达145,接近爱因斯坦,超过99.8%的人类!可以想象,在如此强大的生成式AI面前,唯有创造性、有深度的工作才可能避免被淘汰。

2. 人形机器人

人形机器人(Humanoid Robot),顾名思义,就是长得像人一样的机器人。被普遍认为是通用人工智能(AGI)的最佳载体。

特斯拉最早将人形机器人带出圈。在2021年8月特斯拉AI Day上,其人形机器人Optimus完成了第一次图片亮相。一年后的2022年10月特斯拉AI Day,Optimus在数个成年男子的“搀扶下”正式上台与全球观众见面,彼时,它还不能做跳舞等花样表演。之后的一段时间,特斯拉几乎是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唯一主角,马斯克更是在2023年放出豪言,人形机器人的市场规模,终有一天将超越汽车,达到100亿台。

到了2024年,事情开始发生变化。一家成立仅2年,名为Figure AI的公司,先是在1月放出了其人形机器人Figure 01进入宝马工厂“实习”的相关资料,引发全球媒体关注。而后又在3月发布了一段Figure 01与人对话的视频。视频里,这款机器人按照人类口头指令进行了一系列简单的抓取和放置动作,比如递给人类苹果,将塑料袋收拾进篮子,把杯子和盘子归置在沥水架上。整个交互过程里,机器人与人类对答如流,准确理解了人类的意图。

视频发布后迅速引爆网络,被网友盛赞“嗅到了AGI的味道”。在这背后,OpenAI ChatGPT的加持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。Figure AI于2024年2月29日官宣与OpenAI合作,仅仅10多天后就有了上面的视频。

特斯拉被抢了风头,自然也不甘示弱。先是于2024年5月发布了Optimus在特斯拉电池工厂打工,分装电池的视频。并展示了其通过人类远程操作收集数据和训练机器人动作的过程。

而后又在10月展示了Optimus跳舞、猜拳等能力。马斯克表示,Optimus会在2026年大规模量产,并向外部出售。预计售价为2~3万美元。

目前,已经有一大批的科技圈玩家也跑步进入了人形机器人这一赛道。包括1X、Agility Robotics、波士顿动力、小鹏、宇树科技、傅里叶智能等。尽管对于人形机器人的动作、行为控制,目前还无法做到像ChatGPT的自然语言处理那样成熟,在AI大模型的持续训练下,《机械公敌》里那样真正通用的人形机器人可能不久就会成为现实。

人形机器人可是天生的“流水线圣体”:既不会喊累(当然,您得给它充电),又不会对重复的工作感到厌倦。一旦人形机器人技术成熟,打工人口中的“搬砖”、“拧螺丝”等工作都会被取代。

人形机器人的终极目标是进入家庭。试想,如果2万美元就能买到一个会洗衣做饭、懂陪伴护理的机器人管家,谁会不想要?家政服务、护理人员的需求将面临冲击。

3. 生物医学

当前的人类科技已经可以“上九天揽月,下五洋捉鳖”,日行千里,耳听八方。实现了古人神话故事里才能做到的事。但与此同时,人类的医学依然非常脆弱,大量的疾病仍然是不治之症。新冠(COVID-19)肆虐还历历在目,一个小小的病毒就能导致全球经济停摆。

在AI的众多应用领域中,生物医学无疑是最具颠覆性和潜力的领域之一。从药物研发到精准医疗,AI正在快速改变着传统医学的运作模式。

传统药物研发通常需要耗时10年以上,投入巨资,但成功率极低。而AI通过分析海量分子结构数据和生物学特征,能够快速筛选潜在药物分子,大幅缩短研发时间。例如,AlphaFold成功预测了蛋白质的三维结构,为药物设计提供了全新工具。

AI能够通过分析患者的基因、病史和生活习惯,提供个性化的诊疗方案。例如,AI算法可以帮助医生预测患者对特定药物的反应,避免副作用,提升治疗效果。此外,AI在医学影像分析、个人实时健康数据监测、疫情预测、流行病学分析等方面均有奇效。

以医学影像分析为例,据报道,如今AI的准确性已经超过人类医生(如Google Health开发的AI系统在乳腺癌检测中的表现)。医疗数据,90%为影像,而处理数据正是AI的强项。通过海量影像数据的学习,AI可以快速且准确地对疾病做出判断。这对于患者自然是好事,但对放射科医生和初级医疗岗位而言,产生的冲击不言而喻。

4. 万物皆可预测

曾经,预测未来还只能靠天吃饭。

随着AI技术的迅猛发展,预测能力正成为其最具变革性的核心应用之一。从金融市场到气候变化,从矿产勘探到个性化推荐,AI通过分析海量数据,揭示复杂系统中的规律与趋势,使“万物皆可预测”从愿景变为现实。

2024年2月,AI探矿技术初创公司KoBold Metals在赞比亚的明戈巴项目(Mingomba)上发现了巨型铜矿储量,成为了该国一个世纪以来最大的铜矿,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品位铜矿之一。其利用AI读取分析所有地球卫星拍摄的地质图片、地球激光扫描数据,以及全球的地震波数据,成功构建了一个精密无比的矿产分布预测模型。AI给出的矿脉位置,误差只有几米,整个勘测过程仅耗时十天,而传统探矿则需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。

AI的探矿效率约为目前全球探矿队伍探矿能力总和的十倍,勘探成本仅为传统勘探的四分之一。与AI探矿相比,传统探矿就如同盲人摸象。

在股市这个通常认为不可预测的领域,AI也开始崭露头角。通过整合大数据、机器学习和自动化交易算法,AI量化炒股能够精准分析市场趋势、预测价格波动,并实时执行交易决策。随着技术的进步,它已成为对冲基金、资产管理公司以及个人投资者的重要工具。例如,对冲基金文艺复兴科技(Renaissance Technologies),通过AI驱动的量化策略多年保持年均30%以上的收益率;高盛(Goldman Sachs)利用AI分析市场数据,优化投资组合并提高交易效率,其电子交易平台广泛采用AI技术。

当然,AI量化炒股仍然存在其弊端:数据噪声、缺失和延迟可能导致模型误判;极端事件或黑天鹅事件难以用历史数据预测,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;训练过的模型可能仅对历史数据有效,而在实际交易中表现不佳。投资者需意识到其局限性和风险,合理运用AI技术,平衡收益与风险,才能在复杂的金融市场中实现稳健收益。

但无论如何,AI能为投资人快速处理数据和提供大量的有价值信息,并不需要像以往那样依靠专业人士的分析才能获取。初级的股票分析师可能会逐渐没有用武之地。

5. 自动驾驶

自动驾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25年,距今已有百年历史,当时人们尝试用无线电来控制汽车的运行。

但直到2009年,谷歌启动自动驾驶项目(Waymo),依托先进的AI技术,才正式吹响了自动驾驶商业化的号角。2012年,谷歌无人车实现了超过30万英里的自动驾驶测试,成为行业标杆。

之后,一大批的车企、科技公司、初创企业涌入自动驾驶这个赛道,例如特斯拉、Cruise(被通用汽车收购)、百度、小马智行、Mobileye、Aurora、图森未来等。

热钱接踵而来,自动驾驶行业在最风光时吸引了大量资本,许多公司估值达到顶峰,特别是在2020-2021年这段时间,自动驾驶技术被视为AI的核心应用之一,市场充满期待和乐观情绪。在2021年左右,自动驾驶行业的整体估值达到了数千亿美元。Waymo估值达到惊人的1750亿美元,超过或者接近百亿美元估值的公司也比比皆是,例如Aurora(130亿美元)、小马智行(85亿美元)、图森未来(84亿美元)等。

但从2022年开始,形式开始急转直下。在最初的新鲜感过去后,大家发现期待中的全自动驾驶(“L4级别”及以上)商业化落地仍遥遥无期,随着宏观经济压力增大和投资者回归理性,自动驾驶行业开始大退潮,许多自动驾驶公司估值缩水,破产倒闭的更是不计其数。

截至目前为止,Waymo估值已跌至450亿美元,全球“自动驾驶第一股” 图森未来上市不到三年后于2024年1月跌至退市,而目前尚存的创业公司也纷纷大砍估值寻求上市以筹集资金(例如,小马智行2024年11月27日上市,市值约40亿美元,仅为峰值时的一半)。

自动驾驶行业发展放缓主要受制于目前的技术水平,尚无法支撑L4级别及以上的全自动驾驶:当前的AI技术仍然无法完全避免事故(例如在复杂场景或未知场景),需要更完善的AI理论和更强大的AI算法;传感器(摄像头、激光雷达等)价格昂贵且性能仍需提升。

不过,自动驾驶的商业化仍在持续发展。百度的“萝卜快跑”自动驾驶出租车已经在武汉、北京等多个城市运行,掀起了一波体验打卡的热潮。根据百度发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,萝卜快跑提供的订单为98.8万单,同比增长20%,总服务量已超800万单。

特斯拉也于2024年10月10日发布了其名为Cybercab的自动驾驶出租车,无方向盘、无加速和制动踏板。预计Cybercab运营成本含税价格可能为每英里0.3或0.4美元(每公里0.19或0.25美元)。如果购买Cybercab,成本将低于3万美元。当然,目前用户还只能用特斯拉现有车型体验自动驾驶出租车,Cybercab投产要等到2026年,最晚2027年。

随着AI技术进一步发展,摄像头、激光雷达等传感器性能和AI芯片算力的持续提升,以及自动驾驶随着普及程度的提高在安全性、效率上得到更广泛的验证,自动驾驶将彻底重塑全球交通格局。

届时,网约车司机,这一失业人士最喜欢的两个临时职业之一(另一个是外卖员),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。出租车司机更是如此,已经被网约车冲击过一次,自动驾驶带来的将是双重暴击。

普通人该如何应对?

AI颠覆各行各业的大势已经不可避免。面对被淘汰的可能性,普通人该如何应对?

首先,专注于有创造力、有深度的能力和领域。AI本质上是个统计工具,善于模仿和扩展已有的内容,但缺乏真正的原创性和深度。普通人可以通过发展自己的创意思维、结合独特的个人经验,创作出AI无法复制的内容,增强竞争力。例如,对于程序员而言,AI可以处理模板化、重复性强的任务,但它无法真正理解业务逻辑或解决复杂的跨领域问题。仍然需要程序员设计系统架构、分析需求并处理异常情况。

其次,掌握AI工具,转危为机。任何一次技术革新,淘汰一部分工作的同时,往往也会增加新的工作机会。学习使用AI工具,利用AI工具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扩展技能范围,普通人一样可以处在AI时代的前列。例如,对于从事医学相关领域的普通人,尽管AI可能替代部分传统岗位,但通过学习AI相关知识(如数据分析和医疗AI工具操作),既有助于提升自身专业能力,也能让自己在AI时代具备竞争力。

最后,发展多元技能。AI时代,技能更迭的速度将会更快,唯有不断学习才能立于不败之地。通过学习新的技能,普通人可以找到与AI协同合作的新方式,增加自身职业选择的弹性。例如,鲁迅先生曾说过,不懂AI的汽车工程师,不是一个好的自媒体内容创作者。

在AI席卷的时代,主动适应变化是关键。与其害怕被淘汰,不如掌握新技能,成为时代变革中的受益者。

Leave a Reply